- 俱舍宗
- 依俱舍論而立的小乘宗派, 稱俱舍宗。 為我國十三宗之一, 相對於成實宗被稱為小乘空宗, 俱舍宗則被稱為小乘有宗。 初由世親入迦濕瀰羅國學毘婆沙之義, 其後根據《大毘婆沙論》, 及參酌經量部之義, 造《阿毘達磨俱舍論》, 批判說一切有部的傳統理論, 時有眾賢論師, 撰《俱舍論》, 破世親新說, 又造《阿毘達磨藏顯宗論》, 顯揚毘婆沙宗義。 爾後, 德慧、 世友、 安慧、 陳那、 稱友、 增滿、 寂天等諸師相繼製疏, 以釋《俱舍論》, 遂締造說一切有部教義的新紀元。 陳天嘉五年, 真諦譯出《阿毘達磨俱舍釋論》, 又別作疏十六卷以釋之, 慧愷、 慧淨、 道岳等亦相繼製疏敷揚。 唐永徽五年, 玄奘再譯, 稱《阿毘達磨俱舍論》, 世稱新俱舍, 即此宗所依之今本。 玄奘門人神泰、 普光、 法寶等三師各撰疏以布衍其義, 合稱俱舍三大疏。 又有懷素、 圓暉等作疏記, 一時講習頗盛。 惜唐以後, 此宗遂絕不傳, 元世祖時, 帝師八思巴造《立彰所知論》二卷, 是為研究俱舍的最後余光。 此宗除以《俱舍論》為主要論典外, 所宗之經典有四阿含等, 論典有七論及《大毘婆沙論》、 《阿毘曇心論》、 《雜阿毘曇心論》等。 世親造長行, 以論理明晰, 叙述順序得宜, 理長為宗, 故贏得‘聰明論’之美稱。 此宗教義旨在說明諸法因緣之正理, 破外道凡夫著我之執見, 以斷惑入聖, 永離三界繫縛。 為說明三界諸法, 乃大別之為有為、 無為二類;又区分為五位, 細析成七十五法。 亦即有為法包括色法十一種、 心法一種、 心所有法四十六種、 不相應行法十四種, 無為法則有三種, 總成七十五法。 有為法乃指萬有中眾緣聚集所作為, 有生滅變遷之部分;無為法則指非因緣所作為, 無生滅變遷, 湛然常住之部分。 此外, 并立五蘊、 十二處、 十八界等諸法門。 蓋此宗批判一切有部所說諸法之體實有, 貫穿三世之‘三世實有, 法體恆有’之主張, 而依經量部之義, 提倡過去、 未來無體論之說。 認為生滅乃是剎那相續者, 滅為現在必然之推移, 不鬚其他之因緣促成, 而生則必有生因, 并以六因、 四緣、 五果等法門說明之。 又概括迷悟之因果為苦、 集、 滅、 道四諦, 并以十二因緣法門說明生死相續無窮之理;立七方便、 四向、 四果以闡明轉迷開悟之因果階次。 此外, 特別論證在禪定狀態下靜悟四諦之理, 可以達至解脫。
* * *又名有宗, 為八宗之一, 因此宗乃依世親菩薩所造之俱舍論而立宗, 故名。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